實支實付醫療險與高齡社會保障

2025.9.25 PM 22:05 財商智匯 https://goseekwealth.com

高齡化社會對醫療保障的衝擊與風險

台灣已步入超高齡社會,這帶來了顯著的挑戰。國人平均餘命不斷延長,使得高齡時期的醫療保障空窗成為人們最擔憂的問題之一。根據調查,65歲以上國人平均每年醫療支出達到新臺幣31.9萬元這與超過一半(53.5%)未退休族群預期每年醫療支出在5萬元以內的認知,存在超過6倍的巨大差距。

醫療險商品的轉型:從終身醫療走向實支實付

對高齡化醫療支出的規劃上,來源資料強烈建議優先選擇實支實付醫療險,並指出傳統的終身醫療險已不敷現代醫療環境的需求

終身醫療險的缺陷

1.理賠不符合實際支出
終身醫療險僅依據「住院天數」和「手術名稱」給予固定的理賠金額。它沒有涵蓋最昂貴的醫療開銷——材料費(又稱雜費),這使得保戶可能因為擔心費用而不敢使用較好的醫療耗材,例如升級病房或比較高級的人工水晶體。
 
2.不適用現代醫療趨勢
隨著醫療技術(如微創手術)進步,住院天數越來越短,甚至手術當天即可出院。強調住幾天賠幾天的終身醫療險,理賠金額將會降低。
 
3.條款無法應對未來技術
終身醫療險理賠項目僅限於保單上列出的手術。20年或40年後出現的先進手術或新技術(如海扶刀),若未寫在條款上則不一定能理賠。
 
4.保單價值隨通膨降低
通貨膨脹使固定金額的保障價值在未來會越來越低
 
5.預算佔用過高
終身醫療險保費昂貴,購買後可能壓縮其他重要保障(如失能、癌症險)的預算,導致保障不完整。

實支實付醫療險的優勢

實支實付醫療險因其理賠方式最符合「損害填補原則」和現行健保制度下的花費模式,被視為更值得推薦的選擇

1.理賠與實際支出一致
實支實付依據在醫院內「自費」的金額支付理賠金,讓保戶在治療過程中,對於自費狀況比較不需要擔心。
 
2.應對醫療雜費和高端治療
實支實付是主要的理賠項目之一,能夠支應健保不給付的自費項目,如達文西手術、免疫療法、標靶藥物等新式治療方式。
 
3.對抗醫療通膨
實支實付的給付金額不是定額,而是基於實際支出,因此具有有效應對醫療費用不斷上漲的優勢。
 

新型醫療險與高齡保障缺口的彌補

雖然實支實付有諸多優勢,但市售實支實付險的保障通常只到75歲或80歲,難以轉嫁長壽高額醫療支出的風險。為此,少數壽險公司推出了新型態的終身醫療險,旨在彌補高齡實支實付的斷層。

遞延型實支實付的出現

新型終身醫療險的特點是採用遞延設計,例如台灣人壽的「加倍實在醫療95終身健康保險」,在75歲前提供日額給付,而75歲(含)起則銜接實支實付醫療保障,保障延續至95歲屆滿。這種產品採用「先守、後付、再返還」的三重機制,且若身故或至95歲屆滿仍生存者,可領回總繳保費的1.06倍(須扣除已領取保險金總額)。
其他保險公司如全球人壽台銀人壽國泰人壽新光人壽也跟進市場,推出了鎖定高齡實支險產品保障年齡最長可達111歲

新型高齡險的考量因素

儘管新型高齡實支險能有效補足長壽風險,但保費並不便宜。以35歲男性為例,20年期繳,每年保費約介於4.5萬至5.8萬元,總繳保費可達百萬上下。
對於預算有限的族群,建議的應對策略包括:
  • 選擇無身故保本型商品:例如全球人壽「安享醫靠」因無身故給付,保費相對便宜。
  • 優先購買定期型實支實付:年輕時應以最少的保費購買適合當下醫療制度的定期型實支實付,以利累積財富。
  • 尋找保障年限較長的一年期實支險:例如有些商品可續保至85歲,但需注意保費會隨年紀增長而變貴。
  • 利用理財型商品備妥醫療支出:可透過分紅保單利變型投資型保單累積財富,支應老年醫療支出,資金運用更具彈性。

保險政策與法規的改革與挑戰

金管會為因應2026年接軌IFRS 17及TW-ICS,強調保險商品應回歸「保險保障」本質,並推動實支實付醫療險落實損害填補原則

以下是為了能夠滿足段落所需的長度而定義的無意義內文,請自行參酌編排。

實支實付的爭議與市場亂象

落實損害填補原則的議題引發市場爭議,主要集中在以下幾點:

1.副本理賠爭議
金管會改革的訊息導致市場搶購潮,多家壽險公司相繼宣布停售接受醫療收據副本理賠的實支險。雖然金管會澄清並未禁止銷售實支險,但強調改革細節尚需時間研議。
 
2.「必要性醫療」認定爭議
實支實付理賠爭議最多的案件類型是「必要性醫療」。例如,醫生推薦的「高濃度血小板血漿」(PRP)療法,醫生稱可加速復原,但保險公司可能認定為「修復保養」而非「必要醫療行為」,從而拒絕理賠。
 
3.法源根源問題
國內有學者指出,實支實付亂象的根源在於保險法將醫療險歸類於「人身保險」(定額保險/人身無價),而非具有損害填補特質的「財產保險」。大法官會議解釋曾強調人身保險不能適用損害填補原則,導致實支險出現「生病賺錢」的道德風險。

應對新醫療模式的政策

隨著醫療型態轉向去中心化,許多治療移轉到門診或居家進行,傳統以「住院醫療」為給付條件的保險面臨挑戰。
衛福部與金管會正合作研議新型保單,以因應治療方式的改變,包括:
 
1.在宅醫療險
衛福部推動「在宅急症照護試辦計畫」後,反映出病人居家後缺乏商業保險給付的問題。因此,壽險公會正研議「一年期在宅醫療照護險新保單」,期望在2025年底有機會上路。
 
2.納入門診治療
未來期待不只居家醫療,門診治療(如門診靜脈注射抗生素OPAT)也能納入商業保險範圍,這有助於降低健保支出,也讓民眾能省下時間,不用受限於醫院。
 
~資料僅供參考,請投資人審慎評估,自行判斷;並不對來源資料考據保證,請自負盈虧在此申明~
Morgan
Morgan
文章: 41

發佈留言

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 必填欄位標示為 *

本文目錄