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章目錄
Toggle聯電 (UMC) 聯手英特爾布局 12 奈米展望
2025.9.24 PM 21:05 財商智匯 https://goseekwealth.com
營運策略與技術差異化
1.聯電的策略是在是自 2018 年放棄 12 奈米以下先進製程後,採取的「獲利導向」戰略。
專注特殊製程以提升價值
聯電持續透過強化技術差異化與產品組合來維持並提升平均售價(ASP)。
- 22/28 奈米製程:聯電積極提升此製程的營收貢獻,目前已達總營收比重的 40%。
- 特殊製程優勢:聯電在 Q3 2024 的特殊製程營收創下歷史新高,佔總營收的 53.1%。這些高附加價值的特殊製程有助於穩定聯電的獲利能力。
多元應用領域
聯電的特殊製程技術廣泛應用於多個高附加價值領域,例如:
- OLED 驅動 IC:聯電在 28 奈米 OLED 驅動 IC 市場具有絕對優勢,市佔率達 70% 至 80%。
- 嵌入式高壓 (eHV):推出的 22 奈米 eHV 技術,專為顯示器驅動晶片(DDIC)設計,相較於 28 奈米製程可降低 30% 能耗。
- 其他應用:非揮發性記憶體(NVM)、射頻 SOI(RFSOI)、影像信號處理器(ISP)及 Wi-Fi 等。
先進封裝布局
雲端與邊緣 AI 對 HPC(高效能運算)的需求,聯電正開發 2.5D 中介層(Interposer)解決方案,並布局 3D 晶圓堆疊與 TSV 技術,已應用在 5G RFIC 產品,並推動記憶體堆疊方案應用於高頻寬運算。
2.穩固訂單結構
聯電利用長期協議(LTA)來鎖定產能和價格,確保在市場波動時仍能保持穩定的訂單和收入。同時,聯電在面對中國同業的低價競爭時,選擇不願過度降價犧牲毛利率。目前聯電的毛利率約為 35%,相較於中芯不到 20% 的毛利率,維持得不錯。
3. 聯手英特爾布局 12 奈米
聯電於 2024 年 1 月宣布與英特爾合作開發 12 奈米 FinFET 製程平台。
戰略意義:這項合作是聯電未來重要的發展基礎之一。它允許聯電提供 12 奈米技術,但製造將在英特爾位於美國亞利桑那州的 Ocotillo 技術製造廠進行。此舉能降低地緣政治風險,減少聯電的資本支出,同時滿足市場對「Taiwan+1」的需求。聯電目前會先專注在 12 奈米量產計畫,現階段沒有 12 奈米以下的明確規劃。
4. 產能分散與擴充
聯電實施產能分散策略,以提升供應鏈韌性,並滿足客戶多元化製造的需求。
- 新加坡 Fab 12i P3 廠:聯電投資 50 億美元興建新廠,專注於 22/28 奈米製程。原訂量產時間因市場庫存調整而延後,預計將於 2026 年開始量產,並在下半年擴大產量。新加坡廠的 22/28 奈米產能利用率高於平均。
- 資本支出與折舊:聯電 2025 年資本支出預算維持在 18 億美元。值得注意的是,先前因新加坡新廠建置,每年折舊金額年增超過 20%,但預計從 2026 年起將降至年增個位數,有助於改善成本結構。
市場展望與挑戰
聯電的市場展望受到全球宏觀經濟、匯率波動、地緣政治不確定性及中國同業競爭的影響。
短期營運預期 (2025年)
全年預期
聯電對 2025 年全年成長預期不變,預估將略優於可服務市場的年增 1-3%。尤其 22/28 奈米製程因設計案持續導入,預期 2026-2027 年的市佔率將進一步擴大。
Q3 財測
聯電預估第三季晶圓出貨量將季增 1-3%,產能利用率約 75%。由於新台幣升值影響(新台幣每升值 1% 則對應營收減少 1%),儘管美元計價的平均售價穩定,第三季營收仍估計較上季下滑。
復甦訊號與急單現象
- 急單潮:野村證券觀察到聯電出現「早於往常」的急單潮,主要來自大部分主要客戶,反映客戶庫存水位低。
- 拉貨週期:野村不排除自 2026 年上半年起,隨關稅陰霾散去,無晶圓廠客戶可能啟動新一波拉貨週期,晶圓代工廠最快第四季起就會有所感受。
- 報價壓力有望舒緩:業界對成熟製程晶圓代工報價動態的回饋優於預期。在產能利用率維持穩健下,聯電 2026 年報價減幅可能收斂至 0-5%。
中國競爭與地緣政治的雙面影響
中國產能擴張
中國致力於 IC 國產化政策和補貼,正高速擴張成熟製程產能。預估到 2025 年,中系晶圓代工廠將成為全球成熟製程增量主力。這導致市場價格受壓抑,中國代工廠報價相較台廠可能打 6-7 折。
地緣政治帶來的機會
- 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傳出可能對中國成熟製程晶片加徵更多關稅(301 調查)。這對於聯電等成熟製程廠商來說,是一項正面訊息。
- 美商客戶(如 Dell、HP、Apple)可能被阻止採購中國製晶片,進一步強化「中國」與「非中國」兩大陣營的界線。
外資觀點
外資圈對聯電的觀點不一,野村證券觀察到聯電的基本面表現優於市場預期,並因為急單提前湧現,維持了「買進」投資評等,合理股價預期為新台幣 50 元。然而,也有其他外資(如摩根士丹利、廣發、高盛)則持中性偏保守的觀點。野村認為,由於投資人普遍忽視非 AI 領域,進入第四季聯電股價反而出現向上的機會。

~資料僅供參考,請投資人審慎評估,自行判斷;並不對來源資料考據保證,請自負盈虧在此申明~